第(1/3)页 楚辞空三人从赤水渡登船,渭河水面波光粼粼,船夫熟练地撑篙离岸。 船只缓缓北上,楚辞空站在船头,任由河风吹拂着衣袍。 “李老汉,女抵六贯”、“王寡妇,子抵八贯”……这些字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血泪? 究竟是什么样的债务,竟逼得百姓卖儿卖女来偿还? 周平在一旁默默擦拭着佩刀,他这一路都很沉默,显然也被那张人皮震撼不小。 孙诚则坐在船尾,也是一言不发,不知在想些什么。 “楚总捕头,渭南县究竟出了什么事?”孙诚终于开口问道。 楚辞空收回目光,缓缓摇头:“渭南县尉刘青山失踪,且近来有近二十人失踪,男女皆有。而今日州府衙门前又出现了一张人皮账簿,上面写满了人名和数字,每个人名后面都标注着'子抵几贯'、'女抵几贯'、'妻抵几贯'这样的字样。” 孙诚脸色一变;"哼!《大宋刑统》明确规定,'拐卖良人为奴婢者,绞。'” 楚辞空点头:"不错,有人借新法推行买卖人口敛财。只是这人皮账簿又如何出现在府衙门口的?" 他忽然想起在赤水镇收到的那张纸条,那首血泪民谣:“一斗麦,两斗糠,三更衙役催命忙。四更女儿抵债去,五更老汉悬了梁。” 如今看来,那神秘人似乎早就知道渭南的情况,难道那张人皮账簿也是他挂在府衙的? 船只很快抵达北岸,三人牵马上岸,沿着渭河北岸的官道继续前行。 道路两旁的田地里,农民们正在辛勤劳作。乍看之下,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。 但楚辞空的目光却捕捉到了不少细节——农民多是老弱,壮年男子寥寥无几;有些农妇独自耕作,眼中满是疲惫。 这些人的家人去了哪里? 楚辞空心中的不安越发强烈。 过了遇仙桥,渭南县城的轮廓出现在眼前。 城墙虽然不高,但修缮得还算完整,城门口有士兵把守,看起来秩序井然。 三人亮出腰牌,顺利通过城门。 刚进城不久,便听到前方传来嘈杂声。只见一群人围在县衙门口,排成长队。队伍前方,几名衙役正在分发粥食。 更令人惊讶的是,一名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正亲自舀粥,分给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。 "多谢县太爷!" "县太爷菩萨心肠啊!" 百姓们接过粥碗,感激涕零。 “这位就是渭南县令吧。”孙诚低声说道。 楚辞空点点头,心中涌起一阵暖流,在这个官吏多数只知搜刮民财的年代,能看到如此体恤百姓的父母官,实在难得。 他翻身下马,整理了一下衣袍,大步走向县衙门口。 “县令大人亲自赈粥,当真是爱民如子。”楚辞空拱手行礼。 那名县令抬起头,是个四十多岁的文士,面容清瘦,眼中却有着坚毅的光芒。 “不敢当,不敢当。今年收成不好,百姓实在难以为继。”县令打量了一下楚辞空,连忙回礼,“在下渭南县令司马文轩,敢问你是?” 第(1/3)页